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张朝阳、马云、雷军这些商界大佬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,明明有诸多高端运动可选,却偏偏对跑步情有独钟。
按理说他们早已不缺物质享受,为何会痴迷这种看似“朴素”的运动?答案其实很简单:跑步是他们获取快乐、排解压力最经济的方式,核心是为了换取一种叫“内啡肽”的物质。
快乐来源分两种,一种是多巴胺,一种是内啡肽。对普通人而言,一杯奶茶、一顿大餐就能刺激多巴胺分泌,轻松收获即时愉悦;但对大佬们来说,这种靠物质堆砌的快乐太过易得,早已让他们“脱敏”。
想要持续的满足感,就得转向内啡肽——而运动,正是催生内啡肽的关键。科学研究表明,当运动达到一定强度,人体会分泌更多内啡肽,既能带来深层满足,又能有效缓解压力。张朝阳就曾坦言,每当心情烦躁、辗转难眠时,跑上两公里便能满血复活。
随着社会压力增大,这种“靠跑步赚内啡肽”的方式,从大佬圈慢慢传到中产圈,最终演变成全民狂欢。
数据最能印证这一趋势:2023至2024年,中国马拉松赛事从699场增至749场,参赛人次从605.19万攀升至704.86万;2024年中国活跃跑者数量更达1.63亿人——相当于每9个中国人里,就有1位爱跑者。
跑步火了,“路跑经济”也随之膨胀。赛事主办方凭借门票销售与品牌赞助赚得盆满钵满:一线城市大型路跑赛事平均收入达2910.24万元,全程马拉松赛事平均收入1196.06万元,即便半程马拉松,平均收入也有438.25万元。
品牌们自然不愿错过这波红利——跑者的装备开销本就不小。
2023年数据显示,90%以上的跑者会购置运动防护用品,其中超30%的人在这一品类上支出过2000元;近6成跑者在可穿戴设备上的花费超1000元,更有10%的跑者装备总开销突破5000元。
说到底,跑步本身就是一种“悦己”的选择。过去,送鲜花是为了取悦异性,穿大logo是为了迎合他人眼光,办分期小贷是把消费与阶层标签捆绑;如今人们愈发理性,终于读懂:消费的真正价值,是让自己活得开心、过得舒心。
同样的时间,是勉强应付无效饭局,还是投入热爱的事?答案早已清晰。与其说消费在“降级”,不如说消费在“转移”——从取悦他人,转向取悦自己。
看清“悦己消费”这一趋势便会懂得:别人口中的“经济寒冬”,或许正是你眼中的“机会窗口”。
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